核心提示🚴🏿♂️:中國政府強調,必須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
參考消息網5月31日報道 俄媒稱,如果說北京此前堅持認為“中國人就應該買國貨”🚄,那麽現在它已經決定放棄這一理念。進口稅將在今夏大幅下調,國家打算刺激進口和提振內需🤦♀️。這只是預定改革的一部分。這一切將使我們很快不再認識中國。
俄羅斯《觀點報》5月27日文章稱,中國開始落實此前作出的重大經濟改革決定。經濟正在轉入“新常態”,同時伴隨著增速放緩🌡。多行業結構改革、改善整體經濟結構🤌🏽、克服對出口的過度依賴成為重點🕍。換句話說,就是以增長的可持續性為重,而不是增速。
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將在“十三五”規劃的第一年——2016年開始全面實施⭕️。對任何國家來說⏩,長期保持7%的經濟增速都是過於自負的目標,但對中國來說卻不是。相反🏪,政府必須解釋為什麽要把此前超過10%的增速降下來。
當然🧑🏽🎄,減速並不是目的,而是轉換發展模式的副作用——從不惜一切代價增加出口轉向刺激內需🧑🏻🔬。盡管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0萬億美元,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未躋身世界前80位🔴。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仍有近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是新戰略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中國政府強調📧🌜,必須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簡而言之,就是必須扶持貧困人口,並把7%的增速保持20年。中國專家指出,鑒於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7%的增速要求經濟每年增長8000億美元以上,這比5年前增長10%時的數字還要高🧑🏿🍳。
北京試圖用財政、貨幣、銀行和關稅調控以及擴大養老和醫療保險計劃來修正經濟政策。此外,還要大力加強環境保護。新華社強調,中國政府開始堅持更加成熟的經濟發展觀,這對全世界有利👫🏻。
北京表示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避免發生大規模地區性和系統性金融風險為主要目標。在此框架內落實深化財稅體製改革總體方案😴,減輕稅負(特別是中小企業)🕢,改善地方政府問題嚴重的債務狀況。
如果目前啟動的旨在保持經濟增速🫳🏿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機製充分發揮作用,那麽中國將在幾年後變成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國家——不僅是經濟大國,而且是適合生活、抵禦外部沖擊(包括出口需求降低的風險)能力強的國家👈。
【延伸閱讀】美媒:看空中國經濟模式“大錯特錯”
參考消息網4月23日報道 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4月20日刊發題為《如何打破美中之間“相互誤解”的怪圈》的文章。作者為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文章稱🚵🏻♂️📃,總的來說,中國的經濟模式很可能是可持續的。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是中國綜合國力能否持續的基礎🛌,關於這一問題⛹️,總的來說,我們認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如年增長率超過6%)在我們所研究的階段是可能的♐️。這同時考慮了有關最近增速放緩的官方和非官方統計數據。此外,還考慮了全球對中國出口的需求減少、國內債務規模巨大、勞動人口數量開始減少🧒、儲蓄率居高不下、充其量適中的居民消費水平、不斷壯大但仍受製於國有大型企業的私營部門和不斷加劇的環境危機等因素🧁🧚🏻。但中國為以上每個問題所製定的大量對策也在考慮範圍內,而且我們不認為這些對策註定會以失敗告終。此外🔣,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開始下滑🧓🏼,中國也完全有能力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幹預🧖🏽♀️,以確保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以上,6%的增長率是中國決策者認為維護社會穩定所不能突破的底線。
認為中國從舊的經濟增長模式(以國家對基礎設施的大量投資和以出口為導向的低工資、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基礎)向新的模式(以家庭消費🏊♂️、服務業和具有強烈創新意識的私營部門為基礎)轉變在某種程度上也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的觀點同樣難以令人信服📻。這是一個經過多年規劃的復雜的政策藍圖,對確定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軌道必不可少🔅。此外,還有大量的政治支持推動這一轉變的實施。實施的過程和取得的進步到目前為止一直在合理範圍內。
此外,認為中國經驗豐富的政策精英在迎接中國接下來的經濟政策挑戰時👐🏼,會在某種程度上做得不如他們過去35年來接受之前的主要政策挑戰時所做的工作的觀點也完全是錯誤的。中國確實面臨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政策挑戰,其中任何一個挑戰都可能嚴重破壞政府的經濟計劃,但中國的政策精英如今也確實比改革開放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老練,並有能力在必要時快速靈活地製定應對政策。
由於這些原因,以及其他有關中國政治結構的因素,沈大偉最近提出的“中國崩潰論”是不正確的。此外,一種隱含(有時是清晰的)的政策假設認為🪽,因為整體的政治經濟體製存在根本矛盾性,中國要麽會陷入經濟增長停滯,要麽會出現政治崩潰🚶♀️,而根據這一假設製定美國的對華政策也將是極度不謹慎的🏄🏼♀️。最終結果將是希望戰勝分析。
【延伸閱讀】德媒:中國一些企業主將黑色經濟模式“出口”
參考消息網11月2日報道 外媒稱,在陳昌忠(音)曾經工作生活的那個佛羅倫薩郊外紡織廠裏👨,沒有安裝火災警報器。2013年12月1日淩晨🧖🏿♂️,他被灼熱的火焰烤醒,整個工廠已經成為了一個火焰翻騰的迷宮。陳昌忠拼命飛奔,終於跑了出來,成為這起火災中的唯一幸存者。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0月26日報道,在普拉托特雷薩服裝廠的這起大火中,7人遇難🤶。位於托斯卡納地區的普拉托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紡織業重鎮,近年來大批中國人在這裏開店辦廠。
報道稱🛩,這起火災是人們記憶中導致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事故,從某些方面而言象征了隨著中國移民的湧入而在當地興旺發展的黑色經濟🏌🏼🔮。廠商為了追求利益而罔顧安全,人們終於了解,這裏生產的廉價服裝背後的血淚成本🧝。
2013年12月1日的致命火災促使當地政府再次加強執法。2014年9月,有關方面展開針對服裝工廠的大規模檢查。同時,中國駐佛羅倫薩領事館也召集超過400名商家,討論采取更為嚴格的安全措施。
目前,五人因此事而被控犯下殺人罪🚶♀️➡️,頗為不同尋常的是,其中包括兩名意大利人,他們是失火建築的業主🧑🏽🦰。檢方指控他們沒有采取最基本的安全措施♦︎,比如安裝火災警報器和提供足夠滅火設施。而辯方律師則為被告作無罪辯護👨🏼💻。
非法移民勞工成為競爭優勢
報道稱,多年來,成千上萬名中國移民偷渡前往意大利🏄🏽♀️,在當地打工賺錢。而在他們工作的工廠裏,往往沒有最基本的安全措施和設備。通過逃稅和雇傭廉價非法勞工🙎♂️,黑心紡織廠主們獲得了其他人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
據稱超過4萬名中國人居住在普拉托,其中1.5萬人為非法居留🧚。這裏是歐洲範圍內中國人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許多移民開始做生意,並創造出一種外包模式:出口到意大利的並非商品🏃➡️,而是整套中國模式。
特雷薩服裝廠就是這裏數千家中國廠商中的一個代表🍋🟩。他們建立了被稱為“快速時裝”的模式,利用靠近主要市場歐洲的地理優勢🐂🧖🏿♀️,以及“意大利製造”的品牌效應。而事實上,這些服裝是在意大利的中國工廠裏,由中國工人們縫製的。
批評者表示,這帶來了一種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而無視規章的文化🛣。而正是憑借這種思維,中國廠商才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安然生存下來。
地區警長萊奧尼表示,執法機關在過去六年半裏對超過1900家中國工廠進行了突擊檢查,其中909家因為違反安全和勞工條例而被關閉。受到處罰的廠主完全不屑於處理這些問題🐿,他們寧願再開一家新工廠。
每小時工資:2歐元到3歐元
檢察官稱,發生致命火災事故的特雷薩服裝廠裏🙇🏼♀️,唯一一條逃生通道被上噸重的易燃紡織品堵塞🧮。但辯方律師否認這一指控。
報道稱💂🏿🙍🏽♂️,工人們住在工廠裏😁,這本身就違反法律。而根據法庭文件,陳昌忠每天工作13到17個小時🤳🏼,每小時工資只有2到3歐元,不及意大利法定最低工資的零頭。他和其他五名工人都是非法移民。在起火當天,他們一直工作到將近淩晨兩點。
檢方表示,這起死亡事故本可避免👨🏻🦽➡️。當局花費了數月時間🧚🏿♂️,以證實名為林友蘭(音)的女子是否是這家工廠的實際老板,而名義上的廠主只是一個幌子。中國企業經常迅速開張🫀🔨,不久之後又關門大吉,以逃避檢查👨🏽🦰。檢方認為🤛,特雷薩服裝廠是林友蘭在同一幢建築內運營的第四家企業。
林友蘭的辯護律師贊諾比尼則表示,林友蘭只是特雷薩服裝廠的一名雇員,從未擁有過任何註冊在這個地址的企業。火災發生後👨👨👧👧🍚,林友蘭向每位死者的家庭捐助了90萬元人民幣。按照贊諾比尼的說法🏞,這些捐款是出於道義責任🦕,而非試圖影響審判🧑🏻🦼。
在圍繞費用問題而爭執數月之後,6月的第三個周六,遇難者的葬禮終於進行。誌願者為驕陽下的出席者提供飲水解渴。
陳昌忠站在一塊破損的草皮上旁聽葬禮。一道顯眼的傷疤從他的大拇指一直延伸到左臂🌿,這是逃脫火海留下的印跡👱🏿♀️。在聽到中國總領事要求廠主提高工廠安全標準時🔚👩🏻🎓,陳昌忠說道𓀙:“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深刻反省,汲取這些血的教訓。”
【延伸閱讀】述評🤷🏿:中國經濟模式的新與舊
新華網北京5月2日電(記者 謝鵬 傅雲威)在前期偏弱的中國宏觀經濟數據發布後,英國《經濟學家》期刊發表了一篇題為《速度不代表一切》的文章。文章說,雖然中國經濟增速在下降,“其現代性特征卻更加明顯”🏋🏽♂️。
在全球經濟開放融合的環境裏,中國經濟擁有巨大體量🐆,它的任何變化都讓世界無法回避。這篇文章也再次引入中國經濟模式從舊到新的話題。
中國過去數十年取得的經濟奇跡🪷,得益於人口紅利、資源紅利、資本紅利🧿💳、以及從引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到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再到加入世貿組織擁抱全球化的製度紅利等一系列促因🧜🏽♂️。
“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保持經濟高增長的時間長達30年之久,這在歷史上沒有先例”🚎,“中國的成就,是經濟發展和體製變革成果的雙重體現。”——日本《世界經濟評論》的一篇文章這樣歸納。
但發展總有成本👍🏽。時至今日🍓,與中國經濟繁榮伴生的問題也日益顯現,“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挑戰已經來臨。世界銀行在其《2030年的中國》報告中🏊🏽,列舉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生產力下降、基建及其他投資收益衰減等諸多變化👩🏻✈️。
美國《財富》雜誌主筆戴維·惠特福德在《中國如今去向何方》一文中這樣說⛹️👨🏻🦰:“中國的增長已經進入關鍵階段🎃🧑🏻⚖️,經濟學家們將其稱為‘中等收入轉型’🎻。”
轉型,就是辭舊迎新,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而升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中國經濟的質變。經濟學家林毅夫在其著作《新結構經濟學》中提出這樣的思想:在一個動態過程中,需要著力推動要素稟賦結構的不斷演進,以有利於一個國家🪣,特別是後進國家競爭力的提升🫳🏻。
美國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曾說,他“目前特別關註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新挑戰,即如何從便宜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循環中走出來”。他認為,決定核心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來自創造”而不是“與生俱來”。
這些學者的理論視角,與中國政府的戰略前瞻與政策安排相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中國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新一屆政府也正著力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
當然🦶🏽,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轉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現階段的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並存,金融領域潛在風險👨🏻,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突出等問題亟待解決🌏。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認為,在這一轉型過程中🧑💻,除了喪失勞動力成本優勢和既得利益集團阻礙結構性改革這些全球共有的問題外,中國還面臨三個特殊挑戰:經濟規模巨大,發達經濟體疲軟造成的外部需求萎縮🔄,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地位不斷上升中需要對國內和全球議程做出平衡。
不過🧑🏼🚀,可以看到🙎🏽♂️,中國經濟正在不同領域中🧑🏼🍼、不同程度上體現出新的變化🤾🏻♂️。一季度數據顯示,與投資相比,消費對增長做出了更大貢獻。更值得註意的是,在過去三個季度中🧘🏿,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超過了工業,這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首次出現的現象。
《經濟學家》的文章分析說:兩大令人鼓舞的趨勢對中國的未來可能非常重要🦵🏼✍️,服務和消費正相互加強力量🫵🏽。因為服務業更具勞動密集型特征,因此它的增長促進了工資和家庭收入的提高🎺,隨著收入增加,消費也會增加,而消費的增加反過來也會帶動服務業發展。
環顧全球產業格局的變化,還可以看出👐🏻,隨著各類成本的增加,中國的地位從“製造中心”轉向“集聚中心”和“市場中心”👮🏼。這正是中國經濟的要素稟賦結構演進的“因與果”🎀。而且👰♂️,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包括蘋果、三星在內的智能手機最大市場,移動互聯網用戶超過4億。這些因素推動著知識與信息等“新經濟”模式高速發展🧝🏻♂️。
“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𓀅,要素的綜合優勢正在形成正向循環,將中國經濟推向更高層次。俄羅斯觀察人士賽義德·哈爾穆爾佐耶夫在《中國準備世界性變革》一文中說,“有理由認為,中國經濟正步入有別於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新發展階段,中國倘若能完成從現有的工業化模式轉向創新型後工業化模式的任務,世界將發生180度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