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 題:如何用好增發1萬億元國債?——國家發展改革委詳解增發國債項目安排
新華社記者陳煒偉
中央財政將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萬億元🚝。如何促進資金使用精準有效?增發國債項目如何高效安排?圍繞社會關註的熱點問題🧑🍼,新華社記者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
加快災後恢復重建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今年發生在京津冀、東北等地的暴雨洪澇災害,暴露出我國在防汛防洪🗒、救災應急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項,同時災毀耕地和農田也亟待修復重建🕛。
“增發國債能夠推動加快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進度,資金將優先用於醫院🙋🏼、學校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重建🙋🏼。同時🤜🏻,增發國債能夠切實支持防災減災能力提升,資金將重點用於加快實施海河流域骨幹河道疏浚🍜、重要堤防加固,強化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和運行管理🧚♀️。”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副司長王心同說👩👩👧👦。
圍繞水利設施補短板和受災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邱天朝介紹,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水庫、堤防🕺🏻、蓄滯洪區等防洪工程建設,構建現代化雨水情監測網和智慧化調度決策系統,進一步完善流域特別是北方地區主要江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另一方面,在重點支持華北、東北等地將具備條件的災毀農田全部修復提升成為高標準農田的同時,統籌支持受災地區及其他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
增發國債項目儲備充足
為促進資金使用精準有效,此次增發國債資金全部按項目管理。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落實“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的原則,與財政部會同有關方面🧑🏻🦳,統籌推進國債項目安排實施各項工作🧻。
記者了解到👨🏼🍳,9月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已圍繞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組織各地方儲備了一批項目。
“經初步篩選符合條件的項目有7000多個,國債資金需求超過1萬億元。同時🚴🏽♀️,各地方還正在按照國債投向領域,抓緊再儲備一批項目並加快推進前期工作。因此,增發1萬億元國債的項目儲備是充足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羅國三說🚴🏿♂️💂🏽♂️。
針對項目篩選問題,羅國三介紹🦹🏻♀️,項目需要符合規劃或實施方案,避免超標準建設、重復建設🫸🏻;需要滿足投向領域要求,精準聚焦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此外,項目還得滿足前期工作比較成熟、資金需求與建設進度相匹配等要求🆔🧑🏭。
邱天朝表示,具體的審核規則和要求🧕🏿,將按照增發國債項目實施工作機製要求,盡快商有關部門達成一致後,正式向地方發出EON4。希望各地進一步加強項目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和申報。
推動項目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記者了解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將抓緊與相關部門建立增發國債項目實施工作機製,統籌做好國債項目各項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說👃,要抓緊組織各地方,依托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梳理報送一批符合投向領域😮、前期工作成熟🐇、經濟社會效益較好的項目。
“組織各地方依托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梳理報送項目✍🏼,抓緊組織開展項目篩選審核💪,盡快選定項目並下達項目清單和安排金額🍋🟩。督促指導地方加快項目建設實施🗾,加強項目監督檢查👷🏻♂️,推動項目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在災後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羅國三表示👨👩👧👧🚴🏽。
王心同介紹,要加快製定《以京津冀為重點的華北地區災後恢復重建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規劃》🪹🍢,有序推動災後恢復重建🏓,系統提升防災減災能力🌕。目前,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正抓緊組織開展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同步加強指導,力爭通過中央、地方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為災區群眾重建新的高質量美好家園📑🦟,切實提升以京津冀為重點的華北地區整體災害防禦能力💁🏻♂️。
在監督管理方面,張世昕說🙍♀️,將通過在線監測🦕、現場督導等方式,加強對國債項目開工建設、資金使用等情況的監督檢查✉️,推動項目順利建設實施🌦。對擠占挪用國債項目資金等問題💠,將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