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會見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提問。“互聯網+”戰略、簡政放權、房產調控👏🏻、大眾創新等話題成為場上聚焦熱點。新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企業家及相關專家學者,解讀總理回答記者提問釋放出哪些信息。
昨日,在總理記者招待會上,新京報記者獲得第二個提問機會,記者提問總理,“您從網上買過東西嗎💁♀️?有人認為網購會沖擊實體店🙂🫰,對此您怎麽看?”李克強表示🔟,互聯網上流行的一個詞叫“風口”🦸🏿♀️,我想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3月5日👨🌾,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國家要製定“互聯網+”行動計劃。
“互聯網+”是什麽?據媒體報道,“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三馬”(馬明哲、馬化騰和馬雲)在眾安保險開業儀式上的發言🤦♀️。馬化騰提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麽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
“互聯網+”行動計劃又是什麽?據媒體報道🧟,雷軍在國家發改委一份報告的名詞解釋中看到了具體內容,他用手機逐字逐句把這些內容發到了自己的新浪微博上🎅:“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有媒體給出了更直觀的解釋,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並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打個比方,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讓很多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互聯網也會像電一樣,作為一種生產力工具📔🛀🏼,給每個行業帶來效率的大幅提升🐝。
受訪企業家和專家表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的概念,對全社會、全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振奮。國家大力支持網絡技術和大眾創業,對於盤活區域經濟、對產業的需求和供給上加速適應市場有著積極作用。 新京報記者 林其玲
互聯網+
互聯網經濟提升現代服務業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EON4院長趙彥雲:
互聯網經濟是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大數據、雲計算等背景下產生的經濟現象,是信息社會下的一場技術革命。
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結合👱🏼🤹🏼,首先表現在市場營銷方面,不僅對網上購物,對服務業的發展也很重要🤵🏽♂️。比如現在國外推行開放數據平臺,所有的提供的公共服務都在網上解決,刷一下二維碼,不僅僅給你提供服務,同時也記錄了你的需求信息。互聯網經濟不僅是對傳統商業的顛覆🦹🏿🌘,也是對現代服務業的真正的提升💈。
目前國家大力支持網絡技術,也大力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對於盤活區域經濟👨🦰、對產業的需求和供給上加速適應市場有著積極作用。當然這裏面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大家對互聯網經濟認識存在不全面👶🏽,這就要加大對互聯網信息技術培養⛈、普及等。
國家統計局研究所原所長潘璠:
實際上互聯網經濟一定對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說一款產品實體店零售額增長10%左右的情況下,網上整體零售額一般都維持在50%以上,這是一種趨勢,所以網下零售額在慢慢萎縮🐸💇🏿♂️,網上比重在逐步攀升🦵🏻。前幾年研究大數據,大數據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我們自己行為方式改變,都匯聚成了大數據潮流中的一滴滴浪花📓。 新京報記者 郭永芳
傳統產業利用互聯網快速發展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
中國經濟處在轉型升級的過程當中🦡,這個轉型升級按照三期疊加理論來講🏄♀️,轉型是比較痛苦的。痛苦就體現在👵,從過去的製造投資為主轉向消費拉動為主🦵🧑🏻🤝🧑🏻。因為使得傳統消費短時期內有很大起色難度是比較大的,這依賴於社會保障的完善、居民收入的增加,如果按照傳統方式刺激消費,速度比較慢。同時製約消費有很多因素🤵🏽♂️,產品的豐富程度,消費者和產品之間的距離。
現在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一下子把消費者與消費產品對象的距離縮短了,很大且及時提高了效率👩🏿🦰🧔🏽♀️。
首先,互聯網經濟擴大了消費的範圍,提升了消費的效率👮🏽♀️。從一組數據來看,今年的互聯網消費的規模增長是40%-50%,這是超常規增長的,而傳統的消費品的增長是10%左右,這說明互聯網經濟的生命力。
其次,傳統產業利用互聯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比如現在去餐館點餐都是用pad、服裝在電腦上設計🧏🏻、工業自動化等。
再次,互聯網改造了金融,因為老百姓對金融創新和金融改革都是不滿意的💁🏻♂️⛹🏻,但是互聯網金融促進了小額信貸、p2p、寶寶類產品👮🏿♀️、眾籌等極大的發展。
綜合以上🧑🦼,互聯網經濟是發揮後發優勢,通過互聯網經濟中國追趕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有了彎道超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