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外資銀行在華甘當小角色 放松準入限製難改境況

發布者🏋🏻‍♂️:陳濤發布時間💭:2014-12-22瀏覽次數🤞🏽:42

核心提示:外資銀行將中國境內的營業場所主要用作一個平臺,努力爭取中國企業和富裕個人的業務👨‍❤️‍💋‍👨,幫助他們進行海外融資🧛🏿‍♀️。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放松了針對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限製,這一基本上只是象征性的舉動兌現了放開中國國內金融業🚦、引入競爭的承諾。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22日報道,中國國務院將外資銀行申請開展人民幣業務的等待時間,從提出申請前在中國境內開業3年縮短至1年,並且不再要求外資銀行在申請人民幣業務牌照前連續2年盈利。沒有人民幣業務牌照的外資銀行僅限從事外幣業務。

報道稱,外資銀行一直抱怨法規束縛其在中國的發展🙍🏻‍♀️;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外資銀行僅控製中國境內銀行業總資產的1.7%🏅。
20日宣布這批規則變化時,中國國務院援引了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層批準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經濟改革藍圖,稱其承諾“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和深化銀行業對外開放⇨。
不過✈️,報道稱👮🏽‍♀️,就實際意義而言🧛‍♂️,這些明年1月1日生效的措施可能無助於改善外資銀行的境況。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銀行早已熬過了3年等待期,拿到了人民幣業務牌照🏜。
取消獲得人民幣業務牌照的3年等待期的請求,被納入中國歐盟商會(The 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 2014年立場文件涉及銀行業的一份冗長的建議清單。但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的最新白皮書並未列入這一請求。
中國國務院還取消了要求外資銀行從其中國總部向在華開設每一家新的分行劃撥最低金額營運資金的規定。歐洲或美國方面的立場文件均未提到這一規定。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該國的許多銀行家和監管人士擔心📠,競爭力較高的外資銀行將會擊垮本土金融機構。但是,圍繞資金來源、分行開設以及收購的種種限製,確保了這一局面沒有出現。
報道稱,現在🥧,很多外資銀行已接受了在中國本土市場扮演一個小角色的定位。
實際上,它們將中國境內的營業場所主要用作一個平臺,為在華經營的外國客戶服務,同時努力爭取中國企業和富裕個人的業務,幫助他們進行海外融資🤷🏽,滿足他們的理財需求。
美國和歐盟商會“願望清單”上的最重要項目包括🐪:給予外資銀行通過海外母公司進行融資的更大自由;簡化開設新分行的審批程序;以及取消針對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地方商業銀行外資持股比例的限製🖌♚。

 

 圖為花旗銀行在北京的一家支行。新華社記者 公磊 攝

【延伸閱讀】中國起草銀行間借貸新規 外資銀行怕成犧牲品
參考消息網12月10日報道 在華外資銀行警告稱,旨在限製中資銀行表外放貸行為的新規將使自己遭受嚴重的“連帶傷害”。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10日報道,北京方面起草了限製銀行間貸款的規定,此前金融機構曾利用此類貸款繞開政府設定的信貸控製。這些限製措施的矛頭指向近年來大舉擴充銀行間業務的中國本土銀行📷,但已在中國陷於掙紮的外資銀行擔心,自己可能會在無意中淪為“犧牲品”🤮。
外資銀行的一些人員告訴《金融時報》說🐇,如果目前版本的規定草案生效➾‼️,外資銀行的業務將失去一個至關重要的資金和營收來源🙌🏽。
落戶上海的某中型外資銀行的一名高管表示:“他們沒有考慮對外資銀行造成的影響。我們將在他們的打擊行動中受到連帶傷害。”他還說:“這些規定的意圖是好的,但(它們)可能徹底打亂我們的業務模式🤾🏼‍♀️。”
報道稱,另一家中型外資銀行的負責人表達了類似的關切。熟悉汽車融資行業的人士也擔心🥙,在中國汽車市場起到越來越重要作用的汽車融資企業也將受到打擊。
報道指出,銀行間資產在過去3年增加了1倍多,一些銀行將發放給企業的貸款喬裝打扮為對其他銀行的放貸,從而繞開信貸發放總量上限和更嚴格的資本金要求🛥。
桑福德·C·伯恩斯坦公司(Sanford C Bernstein)分析師麥克·沃納(Mike Werner)表示:“銀行間市場日趨為影子銀行業提供資金,監管人士對此感到擔憂。”
報道認為,對外資機構來說,銀行間市場並未被用作影子銀行業的渠道,而是另有兩個用途。首先,對那些存款基礎薄弱——這幾乎是所有在華外資銀行都要面對的現實——的外資銀行來說,銀行間借貸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資金來源之一🚣🏿‍♂️。其次🥘🕵️,在外資銀行得到可觀存款——往往來自跨國企業——的時候,它們依靠銀行間市場獲取較高回報。
報道稱,擬議中的新規將對這種業務模式形成兩面夾擊🎪。根據規定草案,一家銀行的銀行間借款或放貸總額將不得超過自身存款基礎的50%🥧。中國銀監會沒有答復《金融時報》記者的置評請求。
報道指出👩🏻‍🦼‍➡️,汽車融資企業也將受到擠壓。擬議中的新規規定,一家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放貸不應超過自身凈資本的25%。
【延伸閱讀】外資銀行悄然撤離中國?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王淑娟 發自上海
近日,正在為登陸資本市場做積極準備的上海銀行召開股東大會,通過董事會換屆選舉提案👃🏻。引人關註的是,新一屆上海銀行董事會未見匯豐控股的身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內地及香港區顧問李慧敏已於去年辭離上海銀行董事會。至於具體原因和後續情況,截至本報發稿,匯豐方面並未給記者答復。
在經歷了出售平安股權、解散匯豐人壽個人營銷渠道等事件後🥱🐟,匯豐在中國的一舉一動都頗受關註。新一任上海銀行董事會少了來自二股東匯豐的“洋董事”,這不禁讓人聯想,曾經被當做戰略投資者引入中國銀行業的外資大佬們要開始“撤資單飛”了嗎🩸?
退出只是時間問題👨🏻‍🚀?
說起匯豐和上海銀行之間的故事,要追溯到12年前。2001年12月29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與上海銀行在浦東簽訂了參股投資該行8%的協議。上海銀行發布的2012年年報上還顯示著👨‍🦯‍➡️,匯豐銀行持有上海銀行8%股權,為上海銀行第二大股東。這場超過10年的“聯姻”早在2009年就曾有過“分手”的傳聞👨‍❤️‍💋‍👨,但幾年下來,兩者都對此“不作評論”👯‍♀️。
2010年,上海銀行就已通過首次公開發行12億股的A股上市方案📊。截至目前♠︎➾,證監會披露的最新信息是🙇🏼‍♂️,上海銀行A股上市仍在初審階段🚸。上海銀行上市是遲早的事,在上市的前一刻🎁,匯豐還打算退出嗎?
種種跡象表明,退出並非不可能👩🏽‍🦰⚗️。一方面👷🏽,上海銀行的上市計劃至今沒有時間表🧚🏿‍♀️,市場人士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上海銀行上市的時間可能還要往後延👣。另一方面,匯豐銀行近年來一直在推行“瘦身計劃”🕚,對其業務作調整🧰。
有報道稱🦮🦐,匯豐首席執行官歐智華之前曾提議通過五層“過濾”剝離非核心業務🛝,以重新進行資金調配及重整組合,而出售在中國的部分資產就是提議中的一部分。
在過去兩年中🪞,匯豐已在全球退出和出售了幾十項非核心業務🧑🏼‍🦳,涉及資金數百億美元,其中部分是中國的業務☦️。2012年年底🧑🏿‍🎄,匯豐就向正大集團出售了其所持的所有15.57%平安保險股份⇾,結束了與中國平安的“十年婚戀”。在這場總價為584億元人民幣的交易中📙,匯豐表示稅後收益約為26億美元(1美元約合6.20元人民幣)👁‍🗨。今年3月⏪,匯豐又發布了兩項出售計劃,包括出售消費者私人標簽信用卡組合業務、個人無擔保貸款及個人住房貸款組合業務🏌🏿。同樣在3月份🪰,匯豐旗下的匯豐人壽保險宣布解散其個人營銷渠道🏹,裁員人數接近200人,這起裁員事件由於員工的不滿和抗議在上海一度引起了較大震動。
對於匯豐人壽此次突然關閉個險渠道,市場也有各種猜測😈。有消息人士透露➕,除了確實出於業務需求外,匯豐人壽未來是否會易主也很難說,因為此前匯豐就曾向安聯出售匯豐保險在中國臺灣地區的業務和負債🥝。
“匯豐投資上海銀行至今獲益已經很大🐿,而且匯豐對於上海銀行的控股從目前來看更多的只是一種財務投資🙍🏿‍♂️,沒有實際控製權,所以退出是遲早的事,只是時間問題💇🏻‍♂️。”上海一位銀行界人士告訴記者。這樣的先例並非沒有。2011年8月,國際金融公司就將其所持上海銀行的7%股份全部轉讓給中投公司🔃。
“洋股東”套利行為很常見
1999年9月🧖🏼‍♂️🌽,中國銀行業首次向境外戰略投資者出售股權。首先吃螃蟹的正是上海銀行,彼時🕥,國際金融公司(IFC)與上海銀行簽署了股權認購協議🕌,IFC持股5%。門縫一開,此後各大銀行也都開始嘗試引入“洋股東”🧑🏿‍🦳,外資入股中國金融業“全面開花”。以匯豐銀行為例🍬♝,賣掉平安保險後📪,目前匯豐控股在華除持有上海銀行股份外🔰,還擁有其他多項戰略投資。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匯豐控股持股62%的旗下銀行恒生銀行有限公司持有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0.87%的股份,是位列福建省財政廳之後的第二大股東🧹。此外,匯豐銀行還持有交通銀行138.86億股💝,是交通銀行的第三大股東🥺,約占18.7%的股權。
然而經歷過“蜜月期”、“磨合期”之後,隨著集中解禁期和金融危機的到來,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的合作隨即不斷傳出“分手”消息🧑🏻‍🦱。
早在2002年花旗銀行就作為戰略投資者購入浦發銀行股份🕳,成為第一家入股中資上市銀行的外資行。但就在一年前🔦,花旗銀行轉讓了其持有的浦發銀行5.06億股的股份,占浦發銀行已發行總股份的2.71%。按2012年的彼時匯率🧘🏼‍♂️,這筆交易的全部收入為6.68億美元♧,計稅後花旗獲利約3.49億美元。
這場“十年婚戀”告吹,當時也引起了不少反響👳🏿。十年中,外資金融機構的身影幾乎出現在我國所有大型商業銀行股東中🧋,十年後,像花旗這樣“全身而退”的外資行也越來越多。美國銀行在2011年出售其剩余的大部分建設銀行股份,高盛集團也從2009年起就開始頻繁拋售其所持有的工商銀行部分股票👊🏻。
分析人士認為,這些外資的“撤離”舉動大部分是本著“賺錢為先”的想法🧖🏿‍♀️,即用股權換收益。2011年美國銀行減持建設銀行“套現”時,建設銀行新聞發言人就表示🧑🏽‍🏭,美銀投資建行是一種商業投資,回報率很不錯🌤🚢。美銀遇到了問題,需要資金補充資本,建行持理解和遺憾的態度。
此外🧻,這些雄心勃勃的外資金融機構當年大舉進軍中國金融市場或許並不只是為了“淘金”👨🏼‍🚒。持有大量中資銀行股份卻無法施展“話語權”和“決策權”🤹🏿‍♀️,他們或許也感到沮喪。
“外資銀行目前在中國的經營策略的確是有一些改變,當時在監管部門的開放、認同下🧑🏻‍⚖️,很多外資行進入中資銀行進行股權投資,是希望更多的合作🛟,更多的占有額🧛🏼‍♂️。”普華永道中國銀行業主管合夥人梁國威對記者說💂🏿‍♂️,“但過了這麽多年,他們慢慢意識到,只能把它看做財務投資。”梁國威認為,既然是財務投資,那麽在資本市場有利的情況下🗿,轉讓套利也是很正常的。
退出是為了更好地進入
匯豐銀行一度被認為是外資銀行在華擴張的典型代表,是中國銀行業的“老朋友”🤸🏻‍♂️。也因此,有關匯豐擬出售上海銀行股權的種種蛛絲馬跡出現後,引來很多關註。近日🤦🏼‍♂️,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就刊文稱🛗,預計匯豐銀行將在今後幾個月賣掉其持有的上海銀行8%的股權。
一些外資機構也借此集中火力再次“唱空中國”,諸如“跨國銀行正在與中國‘離婚’”之類的標題出現在一些外媒上。他們除了熱議匯豐到底什麽時候會和上海銀行“分手”外,也在猜測匯豐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拋售交通銀行。對此,交通銀行副行長錢文揮4月底在一季度業績發布會上明確說“NO”,“交行前幾次的增發配股,匯豐都積極參與”。
錢文揮說,匯豐出於從自身戰略結構調整考慮👩🏽‍🚀,對所持金融機構股權做出調整,但是不會拋售交行股權。“匯豐承諾將繼續向交行派出高管👳🏼‍♀️,業務領域繼續加強合作,包括公司業務🚣、資管業務、甚至海外業務”。
在探討匯豐的同時🌃,另外一家“金融大鱷”花旗銀行也被波及。花旗“揮別”浦發銀行後🧑‍🍼,重心轉移到了正籌劃上市的廣發銀行✊🏿。2010年原花旗銀行臺灣分行行長利明獻“空降”廣發銀行擔任行長一職🚇,花旗目前持有廣發銀行20%的股份👩🏽‍🎨。不過,近期亦有外媒報道,花旗銀行可能將是下一個減持中國資產的大型金融機構。花旗會不會在廣發銀行發行上市前或者上市後有減持動作?花旗銀行對此表示“不作評論”。
梁國威認為,盡管中國對於“存貸比”指標等很多的監管🐕,但是中國的發展環境總體非常穩定🙋🏼‍♂️。過去幾年,有一些外資銀行在股票市場有拋售中資銀行股的行為,但這是自身資本需求所致。前幾年歐美銀行受全球經濟下滑的影響沖擊比較大,有一些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恢復元氣,一些跨國銀行需要做資本補充,一些策略性的、投資型的整合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已經賺錢而且進一步增值空間有限,拋售是正常的做法。在中國這麽有機會、這麽有增長力的情況下,外資銀行都想進來做生意👷‍♀️。”浦發銀行副行長穆矢告訴記者,“經常有外資銀行的高管來拜訪,他們對中國市場非常看好,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也越來越深,部分股權的轉讓、退出僅是發展需要。”
可以看出,雖然這兩年外資行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沒有提高,但他們並沒有放棄在中國積極開展業務。人們也不難發現,外資行在中國還是有很多大動作的。“從前希望通過股權投資來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外資機構,慢慢變成有機式發展,更多通過自身的力量來開拓在中國的業務,所以我不認為外資銀行在撤離中國📠。”梁國威說。
【延伸閱讀】澳報:普華永道稱外資銀行在中國收益提高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道 普華永道17日發布報告稱,盡管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預計在中國的外資銀行到2015年前的年收益增幅將保持在20%。
據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報道,2011年中國的181家外資銀行總利潤在2010年78億元的基礎上,增長了一倍多,達到167億元🦟。
報告稱,跨國企業在中國的擴張帶動企業信貸需求增長🚴🏼‍♂️,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客戶增加是外資銀行利潤增加的主要原因。
報道指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金融機構和企業客戶對於衍生品交易的需求增加也推動了外資銀行的利潤增長。
參與調查的41家外資銀行認為嚴格的監管環境仍然是關註的焦點。受訪銀行表示,最希望放松監管限製的方面是債券承銷⚂、衍生產品和財富管理市場準入以及境外融資配額。
外資銀行還對冗長的批準程序感到不滿,其中包括獲得人民幣業務經營許可證需要等待3年時間。
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和香港金融服務部主管合夥人卓茂文說:“盡管存在放款限製和對新的銀行分支機構審批程序較慢等問題👨🏽‍🎤👯‍♂️,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業績仍然輝煌。”
報道還稱,盡管利潤增長迅速😣,但外資銀行目前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仍低於2%,這凸顯了在高度監管環境下中國國有銀行的優勢地位🧜🏻‍♂️。
相比之下👏🏼,按市值估算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發布報告稱,僅今年第一季度的利潤就已達到613億元。

 

Copyright © EON4 -【EON4官网活动】全新活动,独家福利等你来! 版權所有

學校地址:上海嘉定區勝辛北路1661號 郵政編碼🏋🏼:201815 滬ICP備 45690200號-3 電話 021-39966666

EON4专业提供🕵🏻‍♂️:EON4EON4平台EON4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欢迎您。 EON4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