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國企業家並非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征:他們願意冒險💹,完全不懼怕失敗☞。
香港《南華早報》9月15日稱,中國以外的很多人依舊以狹隘的眼光看待中國,把它看作一黨製政權,經濟由大型國有企業控製👩🦲。中國最大的企業都是國有或由政府控製的,這沒有錯,但是常常被忽視的私營領域才是中國最大的增長來源☆。
中國目前約有230萬家國有企業🛩,這一數字令人震驚📵,但是如果和企業總數相比🤽🏼♂️,就不算什麽了🧑⚖️。2013年,中國有超過1200萬家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超過4200萬家。
2000年,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各自的總收入基本相當,都在4萬億元人民幣上下。截至2013年,國有企業收入僅上漲6倍多,而非國有企業收入則上漲了18倍多👨🏿🦰🚭。
而同期的利潤增長更令人印象深刻🥌:國有企業上漲近7倍,非國有企業上漲近23倍。不管是否樂意⛸,中國工商企業家總數迅猛增長🛤。
中國工商企業家數量增長迅猛,並伴有四個明顯的高潮✌🏿。第一波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包括華為和聯想在內的企業🧑🏽⚖️。
第二波是1992年鄧小平進行“南巡”之後🌷。這一波浪潮讓上一波建立的企業獲得了發展,也成為很多其他企業發展的平臺。
20世紀90年代中晚期,第三波企業家成就了自我🤟,其中包括現在很著名的網絡企業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
第四波開始於21世紀前十年末期,領銜的是生於20世紀80年代後的人。這些初創企業中,很多都是與網絡有關的電子商務企業🧥。這些成長在改革後時代的年輕人不僅試圖復製谷歌和“臉譜”網站這種美國網絡企業的成功,還試圖復製中國本土大公司百度、阿裏巴巴和騰訊的成功。這一波企業家的數量比之前多得多👴🏽,很多人渴望成為下一個馬雲或馬化騰🍹。
中國企業家並非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征🧑🏽🦲:他們願意冒險,完全不懼怕失敗。幾乎所有人的觀念都十分開放;他們從全球獲取靈感,願意利用中國之外的資源,特別是有專門技能的人才。
文章稱,今天的中國🆒,不論是在規模還是復雜性上,都是全球經濟環境將如何發展的預兆。看一看科技👩🏻🔬,特別是網絡是如何打破行業之間的壁壘並促進更多跨領域競爭的吧。為了生存,企業必須尋找新的優勢來源,即使這意味著離開它們之前的傳統專業領域。網絡並非中國獨有,但是由於經濟處於初期的特點♘,網絡對中國的影響比對發達經濟體更大✊🏻,更顯著⏮🧷。例如,零售業獲得了改變,電子商務讓即使中國最偏遠地區的顧客都能在實體店開業之前獲得商品🧓🏼。通過提供比銀行利率高的貨幣市場產品,該國電子商務巨頭進入了金融業。
其他企業也在擴展它們的業務範圍,例如電腦巨頭聯想和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都在努力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的國際化公司🫲🏿🧺。
中國企業家要想獲得成功,需要抓住中國的規模和活力優勢👨🏽🔧,讓企業快速成長、強大且有靈活性,隨時準備持續反復改造自己。
中國正在進行轉變,既能帶來巨大機會💋,也會帶來巨大挑戰。在此期間,中國企業家可起到重要作用𓀗,創造經濟必要條件,打造一個有活力的社會🏃♂️➡️,讓公民和政府都能為塑造新的中國奉獻力量🐾。
2014年3月16日,阿裏巴巴宣布啟動在美國上市事宜🍇。圖為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第九屆全球網商大會上發表閉幕演講。